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<創刊號>2001年8月1日

●採訪週報:二十四橋明月夜 
 
最近和朋友聊起人生各個階段欣賞美好事物,特別是欣賞美好女人的不同;我當時邊聊 邊 想,現在當然只能痴迷我老婆,但是誰也不能禁止我偷偷想起其他時候的痴迷。例如,我 年輕時候曾經痴迷女星費雯麗,她的「魂斷藍橋」便看了好幾遍,故事中這座橋叫「滑鐵盧 橋」,我記得她和情人在橋上相遇、分離,重逢時更死在橋上,死前神情淒冷。 
 
上星期,一對以旅行團領隊為生的情侶到家裡喝酒,依照時下的說法,這種像男人已婚 的 情況,也是所謂的「不倫之戀」。我發覺女人不時痴望男友,他正和我聊到威尼斯有座「 嘆息橋」:唉,光從名字來看,這橋已是夠淒冷了。 
 
我不曾到過義大利,便從網路認識「嘆息橋」,並在枯萎年代的網站用了照片。相傳這座橋連接當年總督府和監獄,犯 人 在總督府的政治法庭被判刑後,過橋入獄,他們只能從橋上的花窗再看一眼陽光世界,以 後便永遠和這世間隔離了。有些資料上說,此時人犯忍不住嘆息,我想,或許是人們因而嘆 息吧。 
 
我們還熟知一座「奈何橋」,這意味像極了「嘆息橋」,依宗教的說法,橋的兩邊未必是 生 和死,但是因為要喝「孟婆湯」,也是和這一世的永別。「奈何」這兩字比「嘆息」更有意 思,處在那樣的情境,不由你不割捨一切,當真是無可奈何了,嘆息也無濟於事。 
 
然而,隔開兩個世界的是河、是水,為什麼大家只願意記得橋呢?有一種說法,「奈何 橋 」下的確有河,叫做「奈河」;可是,就算這是真的,誰又曾在乎「奈何橋」下有沒有 河?網路資料顯示,牛津和劍橋都彷威尼斯這座而建了「嘆息橋」,劍橋的「嘆息橋」跨過「 劍河」,牛津的「嘆息橋」則是橋下無水,建在陸地上。 
 
威尼斯是水都,「嘆息橋」下自然有水,相傳情侶乘船至橋下,等日落時分的教堂鐘聲 響 起而擁吻的話,便可生生世世不分離,電影「情定日落橋」聽說就是以這個傳說為背景, 講少男少女的情事。你看,乘船還是可以美美地過河,不必無奈,又何必嘆息。 
 
人生的每個階段未必被河流之類的物質區隔,卻需要精神上的橋梁來溝通和連結。唐朝 名 士杜牧寫:「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」歷來說法這「二十四橋」只是一座楊 州的橋,我倒很期待一生當中有這麼多的橋,可以閉上眼睛的一剎那就穿越記憶,想起美 麗,想起愛情,想起歡笑,想起悲哀,隨隨便便就過他個二十四座橋。  
 
 
●編輯週報:難忘鳳凰橋 
 
自由時報記者何瑞玲小姐偏愛一首台語老歌「難忘的鳳凰橋」,是台語歌曲前輩葉俊麟的作品,聽說當年極紅,電影公司搭配歌詞,還連拍三集電影。這首歌歌詞有三段,每段的結 尾 都是一句「橋上罩著茫霧」,相當淒美。但是台灣的「鳳凰橋」在哪裡,我找不到資料,大陸應該 也有,可能不只一座。就像「情人橋」,光台灣一地恐怕不下十座,男男女女橋上相會,什 麼橋都可以是情人橋。 
 
牛郎織女每年七夕靠鵲鳥搭橋而相聚,大家都為他們聚少離多的愛情而感傷,唯有「古 之 傷心人」秦少游不以為然,他寫道:「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?」 另外,我雖然覺得「奈何橋」的名字比「嘆息橋」美,但是一般印象中的「奈何橋」總 是 鬼橋,不太美麗得起來。網路上說文化大學大仁館鬧鬼,所以也有一座橋被稱為「奈何橋 」,不知道是怎麼回事?新聞界很多文化校友,或許可以聊聊。 
 
我只到過文化一次,是代表東海參加六十六或六十七年在文化舉行的全國大專杯橋藝 賽, 比的就是橋牌。我接觸橋牌卅年,總是認為,橋牌和圍棋最大的不同是,橋牌需要和搭 檔 有某種程度的心靈溝通,圍棋只須沈浸於內心世界來應對外在環境,就枯萎年代這期主題 而言,橋牌也能搭上邊。   
 
●校對週報:一倡三歎 
 
自由時報統一用法,「橋梁」的「梁」字沒有木字邊。「說文解字」認為,梁是架水之 木,便是橋。「屋梁」的「梁」也不用木邊,杜甫夢李白:「落月滿屋梁,猶疑照顏色。」 
 
那麼,「樑」字該用在什麼時候?我不知道。 
 
「橋」字也很有意思,「單木為杠、駢木為橋」,理論上獨木的不是橋,偏偏我們愛說 獨 木橋。關於僵持於獨木橋的寓言很多,金庸小說「天龍八部」有慕容復部屬不恃武功而與 挑糞者對峙獨木橋的故事,我偏愛一則廿多年前的笑話: 反共義士過橋遇到山地同胞不讓,他說:「我是義胞呢﹗」對方答稱:「 一包什麼了不 起,我三包,比你還多兩包。」 
 
「歎」與「嘆」字好像通用,但是既然是兩個字,應該還是有差別。「說文解字」段玉 裁 注稱,「歎」字和歡樂是同族的,「嘆」字則和哀傷同類。我覺得很有道理,或許可以援 用成定例。 
 
像「嘆息橋」,明明是哀傷的,就不宜用「歎」字;又像「驚歎號」,傾向是快樂的驚 奇,也不宜用「嘆」字。 胡思亂想,請指正。 
 
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