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<第八號>2001年12月8日 

●採訪週報:團塊世代撐起一片天?

古人說一世30年,大抵是男子三十而立,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室,和父親便是不同的兩個世代。現代人也有世代的講法,反而是沿用國外的觀察指標。

1121日《中時晚報》第7頁報導《東方線上》關於2002年國人消費生活型態的調查分析,其中一則標題為「為養家活口奔命, 仍不放棄關懷社會;團塊世代,撐起一片天。」的新聞,引起我的注意。那是張亦良先生的報導,內容如下:

「日本稱為團塊世代的戰後嬰兒潮出生世代,正是未來510年即將退休的社會中堅,根據調查,這群不認老、不服老的世代,是被養家活口壓得喘不過氣的一群人,在兩性及家庭觀念上,他們仍堅持傳統。
今天公布的報告指出,嬰兒潮出生的這群人,無論在自我或他人的認知、行動力、外表年齡及興趣活動年齡都較實際少5歲以上。此外,他們健康的概念很強。且屬於活動力足的一群,願意把錢花費在休閒生活上面。
此外,他們關心時事與政治新聞,對社會風氣、景氣、黑金……政治議題有興趣。」

我查了一些資料,所謂的「戰後嬰兒潮」或「團塊世代」,一般是指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起算的廿年,就是民國35年到53年,前後共廿年間出生的世代,也是我所歸屬的世代,張亦良先生所描述的,我讀來是有些許親切。例如他說:「這群不認老、不服老的世代,是被養家活口壓得喘不過氣的一群人,在兩性及家庭觀念上,他們仍堅持傳統。」我沒有不認老、不服老,卻是被養家活口壓得喘不過氣來;而且,我很傳統。

不過,依我個人的經驗,「團塊世代」並沒有那麼多或那麼明顯的特徵,像我的認知、行動力、外表年齡及興趣活動年齡都沒有比實際少5歲以上,甚至我很年輕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很老,我的健康的概念也不強,不屬於活動力足的一群,這些都和張亦良先生描述的大異其趣。

而且從另外的角度看,我雖然是「團塊世代」的一員,並沒有撐起一片天或半片天。10天後的121日,台灣選舉縣市長和立法委員,我試著依自由時報隔天報導的資料,粗略分析當選人的年齡層,發現「團塊世代」獨領風騷,就是這些菁英撐起了一片天,不包括我。

我統計發現,23位新科縣市長,只有4人出生在「嬰兒潮」之前,其餘19人都屬「團塊世代」,比率約是83

下屆225席立委的平均年齡約48歲,仍屬「團塊世代」。其中,168席區域和8席原住民新科立委,共176人,出生於「嬰兒潮」的高達151人,比率接近86。不屬「團塊世代」的25人當中,更有7人出生在「嬰兒潮」之後,屬於所謂的「新世代」,最年輕的是1973年出生的台南市王昱婷。

另外,可能是政黨提名的謹慎或老成,全國不分區和僑選新科立委共49人,屬於「團塊世代」只有24人,但比率上也接近五成;其他25人都屬於「嬰兒潮」的前一個世代,說起來並不老,卻已快被「團塊世代」淹沒。

我覺得關於世代的問題應該是我感興趣的,卻一直想不通這有什麼好討論的?我其實也很高興我所屬於的世代撐起了一片天,像「團塊世代」贏得這次大選一般;可是,任何一個世代難道不是都應該在某一個階段撐起一片天?對我而言,我的世代好像逐漸凋零,那是一種處於枯萎狀態的年代,不曾有過太多的激情,而且是已經枯萎的年代
 

●編輯週報:新舊之間

我查到宗教性質的《曠野雜誌》也有討論世代的專刊,其中一篇是林淑芬小姐整理的「新舊之間」,我摘取關於新世代的部分,例如「X世代」為什麼追求所謂「PASS」的人生,讓我一些年輕的朋友參考。相對於我枯萎的年代,我倒喜歡這個「X世代」,也有助於我了解自己兩個小孩所屬的「Y世代」。

林淑芬小姐的「新舊之間」部分內容如下:

「在亞洲方面,最先投入世代研究的是日本觀念作家埤屋太一,他最先使用漢字『新人類』一詞來指涉『團塊世代』(即歐美所謂戰後嬰兒潮,大約是指19451964年間出生的人)的『下一世代』,意即196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。」

「我們傾向以每10年作為世代區隔的單位,以1965年以後出生的X世代為主軸,往上推是『嬰兒潮世代』,再往上推就是逐漸為社會所淘汰的舊人類;若往下推,則1975年以後出生的人,我們便可將之稱為『Y世代』,即所謂『新新人類』。」

「『X世代』或『新人類』經歷了7080年代的轉變,和嬰兒潮世代的成長經驗基本上是不同的,這應是了解X世代獨特觀點的關鍵,他們承繼了嬰兒潮世代在20世紀晚期對理想主義的幻滅,又因為成長於社會、經濟和政治變遷的鮮明意象中,使他們從家庭價值解體、同志的驕傲、開放的性關係、愛滋病意識、向毒品宣戰,以及體育明星吸食古柯鹼致死等充滿多元衝突性論述中,學習到社會態度。」

「同時,因為必須面對核戰威脅、環境惡化、兒童置身於異常危險處境中等種種危險,X世代特別能夠感受到人的脆弱,這使他們不得不擁抱現實主義。因此,雖然是否能用一套形容詞來歸納一個世代依然受到質疑,但卻有愈來愈多人嘗試用某些特點來化約X世代,諸如:追求自我實現、購買形象、勇於人生投資、要求參與、主張個人意識、高度消費慾望、政治傾向不穩定、無法經歷持久的友好關係(包括社會、地理、宗教或家庭)等,皆由於X世代相信變化和不確定,而變動的環境所與生俱來的脆弱性,在在都使他們在意自我安樂甚於意識形態的信仰。」

X世代作為承接嬰兒潮世代社會建構責任、開啟Y世代文化特質的世代,其所具有的特質值得觀察。在X世代看似聰明,性喜創新變化,卻是表層聰明、深層淺薄的一群,雖長於組合創造,卻短於深層創造。簡而言之,X世代或新人類生活於現代大都市,注重並追求PASS的人生,即Personality(講求個人的獨特風格)、Ability(強調個人的才能及成就)、Status(渴望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)、Sensibility(對事物擁有高超的敏感度,尤其是消費情報)。

「新人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,其功利性格方便了資本社會的運轉,有助於經濟的急速繁榮,但新人類不斷追求功利享樂的結果卻是愈感空虛,相對地,也就需要更多的享受來填補。追求立即滿足的結果,使新人類的時空觀顯得短暫而膚淺,『小我』完全取代了『大我』,交相逐利的結果使生命化約成金錢或權位,知識淪為賺錢的工具,讀書報國的偉大理想在這個時代只有益顯諷刺。在這個為經濟所主導的時代中,個人的理想、社會的力量、國家的政策,幾乎完全隨著經
濟形勢在變動!」
 
「而在高度消費的社會中,所有的消費訊息無不在告訴新人類:你是世上最特別的人,你是世界唯一的主角,你應該盡量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,『善待自己』、『做你自己』的廣告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。而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冷漠,新人類在與人溝通、互信、互愛等方面充滿了挫折感,更是只好將『愛戀』的對象完全歸回到自己身上,自己了解自己、自己寬恕自己、自己迷倒自己,卻也自己奴役自己。總之,這是個『自戀的時代』。」

 
校對週報:「防治」和「防制」

最近半年關於新人類和新新人類的社會新聞,有一大半是他們在搖頭吧吃搖頭丸,我這個團塊世代的老怪物恐怕連搖頭吧都進不去,更無從理解他們吃搖頭丸的心情和景況。這,也許就是代溝吧?

我到衛生署的網站,查到搖頭丸(MDMA)是一種結構類似安非他命之中樞神經興奮劑,又稱忘我、亞當、狂喜、快樂丸。常見的包括白色藥片,紅色(白色)膠囊或粉末形式。口服後會有愉悅、多話、情緒及活動力亢進的行為特徵。服用後約20分鐘至1小時會產生作用,濫用效果約可持續數小時。

濫用者若在擁擠、高溫的空間下狂歡勁舞,常會因運動過度導致缺水,產生體溫過高、痙攣,甚至併發肌肉損傷、凝血障礙及急性腎衰竭而導致死亡。服用後在興奮之餘,還會產生食慾不振、牙關緊閉、肌痛、噁心、運動失調、盜汗、心悸、倦怠及失眠等症狀。

長期使用除會產生心理依賴,強迫使用,還會造成神經系統長期傷害,產生如情緒不穩、視幻覺、記憶減退、抑鬱、失眠及妄想等症狀。由於MDMA無醫療用途,全由非法途逕取得,其中也可能混含有害雜質;又因會減弱自我控制能力,加上易產生不會受到傷害的幻覺,服用者可能會對自身行為安全掉以輕心,而造成意外傷害。

試想,你我的下一代是搖頭一族的話,該怎麼辦?又想,我們這個世代也有流行過的毒品,他們是不是也懷疑老爸老媽曾經麻醉過自己?

就新聞常識而言,我覺得以下的分類會有點幫助:

◎麻醉藥品:
1.類鴉片類:海洛因、嗎啡、可待因(以上鴉片類)、配西汀、速賜康(以上合成類)。
2.古柯類:古柯鹼、快克。
3.大麻類:大麻菸、大麻脂。

◎影響精神物質:
1.迷幻劑類:搖腳丸(LSD)、天使塵(PCP)。
2.興奮劑類:安非他命、搖頭丸(MDMA)等。
3.抑制劑類:紅中、白板、青發、FM2、蝴蝶片、小白板、安定(煩寧)、強力膠、有機溶劑、K他命、GHB

另外,在新聞寫作上,毒品和管制藥品是有區別的,可以參閱「管制藥品管理條例」和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」,像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」便有一級、二級、三級毒品的列舉,臨場可查法條確認。

談到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」,新聞寫作引用法律名稱時,很多人常有「防治」和「防制」混用的困擾。其實,「防治」的「治」字,有治療、治理的意涵,「防制」的「制」字則側重制止、制伏等意涵,略加分辨,還是可以理出一些頭緒。

例如,性侵害犯罪和家庭暴力事件都包含受害者的心理復健等,所以稱「性侵害犯罪防『治』法」和「家庭暴力防『治』法」;而性交易事件著眼於以公權力制止,所以稱「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『制』條例」。

又如水汙染或海洋汙染仍有治理之道,所以稱「水污染防『治』法」、「海洋污染防『治』法」;空氣的汙染源較無從控制,可控制而改善,並無明確的治理之道,所以稱「空氣污染防『制』法」。至於噪音,管制即可,稱「噪音『管制』法」。

其他如「毒品危害防『制』條例」、「組織犯罪防『制』條例」、「洗錢防『制』法」、「菸害防『制』法」等,和「罕見疾病防『治』及藥物法」、「傳染病防『治』法」、「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『治』條例」、「動物傳染病防『治』條例」等,當中的區別應該就很清楚。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